发表时间: 2024-12-13 11:06
——怀念我的母亲 方秀美
作者 贾宗寿
我亲爱的母亲方秀美,因病于2019年4月9日不幸去逝,享年93岁。母亲的一生,虽然是很平凡的,但在我们家庭及其儿女们心目中,她确实是很伟大的。
她尽管没有文化,在操持家务、勤俭持家、相夫教子、为人处事以及如何处理好婆媳和邻里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说不出什么深奥道理,但她用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言传身教和所作所为培育出的良好家教家风,潜移默化地不断影响感染着我们,并连同她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一并深深印刻在我们心里,也经常浮现在我们脑海中。
一 出生苦寒 及早助家
母亲于1927年11月6日出生在山东省崂山县夏庄乡西小水,一个山清水秀、盛产苹果、桃和葡萄等水果的小村庄,家有三男二女五个孩子,母亲为老大。1949年9月与我父亲结婚。1954年父亲随青岛援同汽车队来大同口泉地区外运煤炭,后被征调留用。母亲在第二年就领着我、妹妹来到这一地区,与父亲在此安家落户。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听母亲讲,在她很小时候,由于姥爷离逝得早,原本不富裕的家业逐渐衰落了。在她十三四岁时,就开始协助姥姥一起扛起了家庭劳动和生活的重担。一年四季她不仅要帮姥姥做饭洗衣,还要帮助照顾拉扯弟弟妹妹。白天不仅要同大人们一起到果园修剪果树和种植红薯,晚上还要给火柴厂粘贴火柴盒,一直要干到深夜。有时瞌睡了,就用凉水洗一下脸或啃几口萝卜,待清醒后再接着继续干,以为多挣点钱补贴家用。就是在与我父亲结婚后,在忙完婆婆家庄稼活后,还要及早赶回娘家,帮助姥姥到果园采摘水果和收藏红薯等。
这样的经历不仅使母亲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也锻炼出了她勇挑重担克服困难的顽强品格和毅力。并为她以后独立应对家庭生活困难和含辛茹苦拉扯自己孩子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 吃苦耐劳 勤俭持家
作为一个家庭,如果说父亲是顶梁柱主心骨,那么母亲就是维系这个家庭生活的护身符和聚宝盆。自1950年以来,父母亲陆续生育我们“五男二女”七个孩子。在当时特别是六十年代那个人人工资不高、物资匮乏、粮食每人每月按比例定量供给、所有付食品都需凭票购买的年代,而且在我们家只有父亲一个人上班挣钱,并还要寄钱接济爷爷奶奶生活的情况下,作为父母亲尤其是母亲要计划安排好一大家人的生活,所面临的压力和困难确实是很大的。
为此,她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吃苦耐劳、勤俭持家。那时每人按比例供应的细粮和肉食很少,考虑到父亲身体不好工作劳累,孩子们又是长身体的时候,家里的细粮和肉食母亲一点也不舍得吃,基本都做给我父亲和孩子们吃了,她自己长年累月吃玉米面窝头和大烩菜。特别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国家给每个人减少了口粮定量,我们家和不少人家一样也不够吃。母亲就领着我到口泉蔬菜公司库房去捡倒出来的烂菜叶子,或者在父亲开车拉运粮食、蔬菜和酱油时,向单位买回一些土面、蔬菜和酱油糟等,由母亲打理干净后,合着玉米面给我们做菜团吃,使我们免受了忍饥挨饿之苦。
为减少生活开支,父母亲多年不做新衣服。父亲一年四季穿着单位发的工作服,母亲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们孩子们的衣服都是由母亲在白天操持完家务和当完装卸工后,在夜间挑灯一针一线缝制的。并且是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常常是补丁摞补丁。
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解决父亲所在单位汽车运输装卸问题,同时也为了多挣点钱补贴家用,母亲响应公司号召,积极报名参加汽车运输装卸服务队。从此她手拿大铁锹或砖卡子,随同单位汽车早出晚归,在利用早起晚睡做完家务活的同时,长年累月干起了汽车运输装卸工作。夏天冒着酷署炎热,冬天迎着寒风飞雪,在汽车上爬上爬下。每天不是装卸煤炭就是装卸砂子水渣,不是成袋地装卸粮食就是装卸水泥等,有时还要手提砖卡子一卡子一卡子地装卸建房用砖。干活渴了就喝一口凉水,饿了就啃一口自带的干粮,累了就擦擦汗继续干。当时当装卸工每月能开四五十元钱。这对当时家庭来讲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母亲以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不仅为支援国家建设、帮助公司解决汽车运输装卸问题作出了贡献,还与父亲一道撑起了我们这个九口之家,真正发挥了“妇女半边天”作用。
三 含辛茹苦 相夫教子
含辛茹苦相夫教子,不仅是中华妇女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作为母亲和家庭主妇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几十年来,母亲勇于担当,积极履职尽责。为支持父亲毫无后顾之忧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拉扯教育孩子们健康茁壮成长,她含辛茹苦、呕心沥血,确实是熬白了头发、操碎了心!
自1955年父母亲在大同口泉地区汽运二公司定居工作后,当时正值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又赶上“大跃进”时期,全国各行各业掀起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劳动竞赛热潮。父亲出于对新中国的热爱,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到汽车运输工作中,很少有时间兼顾家务事宜。母亲从全家人的衣食住行油盐柴米,到拉扯养育我们孩子们,几乎一个人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每天任劳任怨地忙碌着。由于父亲工作积极努力,每年超额完成汽车运输任务,再加上刻苦钻研汽车节油技术,曾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和节油标兵,还被评为出席省人代会的人大代表。这其中的功劳,正象“十五的月亮”歌曲中所演唱的,军功章里有父亲的一半,也有母亲的一半。
同时对于我们孩子们的教育成长,母亲也是很操心的。上学前,她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引导我们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诚信忠孝。以个人成长第一任老师,帮我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上学时,她一针一线给我们缝制书包,亲自领着报名入学,并按时参加学校召开的学生家长会,就我们在校学习受教育情况与老师沟通协调。教育引导我们尊师爱教、团结同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做一个在将来对国家有用的人。
随着我们逐渐长大,母亲对我们孩子们的操心又重点转移到工作就业、娶妻成家和健康平安等问题上来。自1968年及以后连续好几年,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我们家岁数大一点的四个孩子,除大妹妹国家给从学校直接分配工作外,我和二妹妹及大弟弟都赶上了下乡插队,我被分配在离家比较远的浑源县西坊城西胜民大队。从此我们插队这三个孩子对当地劳动环境适应不适应、食宿情况怎么样和到什么时候才能被抽上来等问题,就被母亲时常牵肠挂肚搁记着。在我们插队三四年后,国家制定了知识青年返城政策,再加上我父亲当劳模认识一些领导和同事,他们帮着把我们姊妹三人陆续抽调上来安排了工作。至此母亲每天七上八下悬着的心才真正落了下来。
我们家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的结婚成家事宜,其中有三男二女五个孩子是在父亲健在时,由父母亲一起陆续给我们操办的。尽管那时结婚还不时兴要房要车要高额彩礼,但那是在全家人只有父亲一人工作挣钱的情况下,由父母亲每隔几年就给我们一个孩子办一场婚礼,就给我们置办必不可少的各种结婚用品,这累计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完全是由父母亲尤其是母亲从日常生活中,克勤克俭一分钱一分钱扣出来攒下的。特别是在1986年1月父亲因病去逝后,母亲没有了经济来源,在艰难维持日常生活的同时,还要考虑为两个小儿子结婚成家,这对于母亲来说确实是“从河南到湖南再到海南难上加难”。尽管当时我们几个大一点的孩子都参加工作,但由于工资不高,自己拉家带口,一年也给不了母亲几个钱。幸好我大弟弟当年开大车跑运输,能多挣一些钱,经常给母亲钱补贴家用。尤其是逢年过节给家里准备所需食品和给两个小弟弟购买结婚用的电视机等,大部分是由大弟弟给出钱购买的。大弟弟为我们这个家确实是做了大贡献的。
俗话讲“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父母亲尤其是母亲拉扯养育我们成长的几十年里,我感到最让她悲伤和揪心的事情,一件是我大妹夫因意外工伤事故去世。另一件是我三弟四弟相继得了疾病。我大妹夫名叫李宗仁,当时与我大妹妹同在大同树脂厂聚氯乙稀车间乙炔工段工作,他任乙炔工段长,生有3岁和2岁两个男孩。1979年5月间厂子安排车间进行设备检修。在焊接氯气罐管接头时,他怕工友焊接出意外,由他亲自实施焊接。结果由于罐内存有少量氯气焊接时引发爆炸,大妹夫当场被炸身亡。意外工伤事故致使一个好端端的四口之家,倾刻间支离破碎。当母亲听到这一噩耗后,惊得目瞪口呆、悲痛不已。在处理完事故善后事宜后,为帮助大妹妹度过难关,商定由我妹妹的公公婆婆和我父母亲各给帮着拉扯一个孩子,从此小外甥就在我们家长期居住下来。母亲对小外甥格外心疼照顾,经常嘘寒问暖。逢年过节给买新衣服,到上学年令亲自领着报名入学,人们都说我母亲又拉扯了一个小儿子。
大概在1977年到1978年期间,我家三弟四弟不知什么原因,两个相隔不长时间都相继患上了疾病。原先好端端的孩子突然得病,母亲心急如焚,心疼不已。为救治这两个孩子,父亲到处寻医问药,母亲在家形影不离地照看着。经过医生几个月的精心治疗,两个弟弟的病终于痊愈了,以后父母亲又给这两个弟弟相继安置了工作结婚成家。
俗话讲“养儿才知父母恩”。随着我们逐步长大懂事,随着自己有了实际生活和拉儿育女的切身经历体会,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了父母亲在操持家庭生活和拉扯养育我们成长方面,是多么地艰辛、操心和劳累!
四 互敬互爱 婆媳和睦
现在社会上普遍流传着“婆媳关系难处”的说法。自1974年以来,父母亲给我们兄弟五人陆续娶妻成家,母亲作为拥有五个媳妇且与我五弟及弟媳共同居住生活好多年的婆婆,却从未与媳妇们吵过架拌过嘴。这其中的良苦用心和主要作法是很值得我们后辈们传承、借鉴和效仿的。
一是坚持互敬互爱理解包容。在与媳妇们实际生活相处的几十年里,母亲深知“两好搁一好、三好过到老”的道理,她把与媳妇们互敬互爱理解包容,当作搞好婆媳关系和维护全家人团结和谐的重要内容来对待。在媳妇们对她都很尊敬孝顺的同时,她反过来也象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给媳妇们以慈母般的温暖和疼爱。她常对我们说“咱们家人口多,经济条件有限,媳妇们嫁到咱们家不容易,要好好善待人家。”鉴于五个媳妇来自不同家庭,各人又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生活习惯和脾气个性,当有的媳妇言语行谈与大家庭环境不相融洽时,母亲总能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从不生气或指责。为使媳妇们能尽快融入大家庭生活,母亲经常手把手教她们做饭炒菜拉扯孩子,以不断增强和谐相处的实际本领。每当逢年过节孩子们都回来吃饭时,母亲总是忙着给带孩子,让儿子媳妇们先吃,生怕他们吃不好。
二是坚持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婆媳关系难处”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有的家庭未能妥善处理好媳妇之间的平衡问题。因我家有五个媳妇,母亲对如何处理好媳妇间的关系格外重视和关注,努力做到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她坚持有利团结的话多说有利团结的事多做,从不在媳妇们之间评头论足,说长道短。在处理家庭事务中,从不对媳妇偏三向四,嫌贫爱富。就是在与院内老人们闲聊,当有人问起“你哪个媳妇好”时,母亲总是说“我五个媳妇都好”。这既避免了不应有的闲言碎语,也增强了媳妇之间以及与家庭间的团结和谐。
三是坚持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在极力维护婆媳和睦关系方面,母亲还注意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即严格教育告诫我们兄弟几个,要自觉坚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不仅要做父母的好儿子,还要做岳父岳母的好女婿,做家庭和妻子的好丈夫。真正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高度负责的人。当有的兄弟与媳妇因生活问题产生矛盾拌嘴吵架时,母亲不管是什么原因情况,总是要先责备自己的儿子,说“有什么事不能好好商量,非要拌嘴吵架”,并让儿子给媳妇说好的陪礼道歉,以帮助尽快和好和睦。在父亲去世后,母亲没有了经济来源,几个大一点的孩子总想给母亲一些钱好补贴家用。母亲要求儿子女儿要事先与媳妇和女婿沟通商量好,不要擅自作主,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
四是坚持吃苦在前相濡以沫。随着我们陆续结婚生子,作为双职工,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家庭生活确实是比较紧张和繁忙的。母亲任劳任怨、不辞辛苦,总是能帮一把就多帮我们一把。每当逢年过节我们回家与母亲一起过节过年,为使我们能吃好住好,母亲不顾劳累,总是提前把过节过年所需要的鱼肉等主要食品买回来清洗打理好,以尽量减轻媳妇们节假日做饭时的繁忙与紧张。特别是在与我五弟及媳妇孩子共同居住生活的二十多年里,母亲不仅每天一日三餐给他们做饭,还要帮他们带孩子和接送到幼儿园。
母亲以任劳任怨相濡以沫,为促进婆媳关系和睦相处不断增添正能量。
五 以邻为伴 友好相处
在母亲几十年平凡生活经历中,我感到很具亮点的还有关于与街坊四邻互帮互助互谅互让友好相处这样一些事。自1955年父母亲来大同口泉地区定居工作后,曾先后搬过三次家。在有的家庭与所在街坊邻居时常闹矛盾纠纷情况下,母亲与这三个地方的街坊四邻都能长期友好相处,从没有与其拌嘴吵闹过,这充分彰显了她修身治家为人处事的宽大胸怀和良好风范。
一是深明事理认识到位。古人讲“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母亲对这一古训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她不仅自觉将其作为与街坊四邻友好相处与邻为善的行动指南,还将其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措施。她不仅身先垂范亲历亲为,还常教育我们说,人在社会上生活,能与左邻右舍一快居住相处,是一种缘分和机遇,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帮手。必须坚持与邻为伴友好相处,绝不能搞‘各人自扫门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这充分说明母亲对与邻居搞好关系友好相处有着高度的思想自觉与行为自觉。
二是互帮互助身体力行。当看到有的年轻邻居冬天不会给孩子做棉衣服时,她就手把手地教,帮助絮棉花,裁衣领口。有的邻居家有急事需借个十块八块的,她都爽快答应借给。遇到邻居家有红白事,她就主动帮忙,跑前跑后。当装卸工干活遇到谁有头疼脑热身体不舒服时,她在干完自己活后不休息,就帮着装车卸车。
三从不说长道短没有闲言碎语。母亲深知有些邻居间之所以闹不团结有矛盾,其中很主要原因是相互间说长道短造成的。所以,母亲没有特殊情况很少串门子,从不在邻居间东家长西家短地擅发议论,更不相互传递小话拨弄事非。这是母亲之所以能与街坊四邻长期友好相处的重要秘诀之一。
四是互谅互让与邻为善。母亲始终认为与街坊四邻们在一起居住相处,互谅互让与邻为善是维护友好相处的重要措施和方法。她常对我们说,要做到与邻居们友好相处,关键是要有坚持友好相处的强烈欲望,有豁达宽广的胸怀视野,有包容他人的雅量境界。她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她感到自己家与哪一家邻居有不太和谐的问题苗头时,总是想法与这一家沟通协调,问清事情原由经过,以及时消除误解误会。当看到有的邻居间闹意见吵架时,她总是善意地拉架劝架,劝和促谈。当自己的孩子与邻居家孩子吵闹打架时,她不理论不争辨,先把自己的孩子拉回家批评教育。当知道主要是由自己孩子引起的,就领着给人家说好的赔礼道歉。这些对维护邻居间友好相处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俗话讲,“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通过以上这些点点滴滴不起眼的小事可以清晰看到,母亲的一生确实是既平凡又伟大的。她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所作所为和良好家风家教,不仅传承弘扬了中华妇女的传统美德,还谱写了一曲委婉动听、可歌可泣的新时代母亲之歌。
六 尽心尽孝 养老送终
古人讲“百善孝为先”在党的多年教育和父母亲多方面影响感召下,我们兄弟姊妹尽管各家的生活条件和情况不同,但是对父母亲都是很孝敬孝顺的。
随着母亲岁数越来越大,再加多年操心劳累,母亲自80岁以后身体逐渐衰弱下来。特别在2009年家里的供暖水管破裂漏水后,她在清理漏水时扭伤了腰。由于我们不懂医,光为止痛给吃止疼药,将胃给吃坏了,多次吐血。送到322医院医治不见好转,又吐了几次。医生建议转院不然有生命危险。幸好我三弟认得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医生,联系好后母亲由救护车拉着,我们兄弟姊妹和外甥开着车一同前往。经检查是胃部有根血管断裂,做完介入手术后,共在医院住院医治了近二十天。住院期间,我们儿女们在医院附近租房,两个妹妹每天一日三餐给做饭送饭,晚上在病房陪护照看,我们兄弟经常与医生沟通联系。这次母亲住院包括各种花捎共计十四万多元,七个兄弟姊妹平均每人分摊二万多元。由于四弟五弟家生活比较困难,他两人的分摊钱全都是由三弟给垫付的。三弟是救治母亲生命的大功臣。
在母亲出院回家后,由于身体虚弱,生活不能自理,我们兄弟姊妹七个就每人一个月接回自己家轮流照看。以后随着岁数增大得了老年痴呆症,照看越来越困难,我们就改为每半个月轮流接回家照看,后又改为每一周轮流着照看。后面有的兄弟家因有特殊原因不能轮流照看,就每年给出一万元照看费。在她不慎摔断腿骨股头下不了床后,我们专门为她购置了医疗用床和吸氧机。为减少搬接频次和方便照看,我作为老大专门腾出一套房,以让兄弟姊妹不用来回搬接就在这间房轮流照看。
以上这样的照看日子我们共持续了八九年。后于2019年3月下旬因患病送医院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因抢救无效去逝。为此我们按照当地风俗,为其置办了既简朴又体面的葬礼。应当说,我们兄弟姊妹是满怀以孝为先、善待生命的心愿,极其尽心尽孝之所能,不遗余力地给母亲养老送终的。
亲爱的母亲安息吧!我们作为儿女,对您最好的怀念就是:一定要将您所彰显表现的中华妇女的传统美德永远传承弘扬下去!一定要将您言传身教亲历亲为培育的良好家风家教,在我们家族中世代传承弘扬下去!
二〇二四年 十二月 十日
(感谢印德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