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16 17:07
近亲繁殖的后代容易有缺陷!这是咱们众所周知的道理。由于近亲之间基因相似,原本在父母代身上不表达出来的隐性基因在后代的身体中这么一结合,就有很大可能表达出有害的特性。因此,近亲繁殖的后代都很容易出现先天性疾病或是畸形。
美国著名“乱伦家庭”惠特克家族
维多利亚女王及其后代为了保证皇家血统的纯正,只在近亲中联姻,就造成了欧洲王室血友病频发的恶果;一些无良猫贩子为了幼崽卖相好看,也搞近亲繁殖,结果出现了不少“后院猫”、“星期猫”,以及患“软骨病”的折耳猫。这一法则不仅对人类生效,对动物来说也是如此。
然而,你能想象吗?如果一个种群在几万年来都通过近亲繁殖延续后代,那么它们如今会变成什么可怕的模样?事实并非如你所想的那样,这个种群的个体都长得十分畸形,或是智力低下。恰恰相反,它们还成了“力与美”的代名词,成了造物主意外打造的“超级神兽”!
这就是“为什么追我?因为我要急支糖浆”的——猎豹。
猎豹都搞近亲繁殖?这个现象的意外发现还得追溯到40年前。
1980年代初,美国搞了一次关于动物保护的跨国会议。弗兰克·布兰德,作为南非一家猎豹保护繁育中心的主任,也参与了这次会议。在他的保护中心里,猎豹的人工繁育率总是很低,却怎么都找不到原因,可让他愁得直掉头发。恰逢有这么个跨国会议,他才有机会向美国的专家寻求帮助。
当时美国史密森学会的动物学家泰德·里德听闻了这一消息,当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就这样,不久后,一支来自美国的医疗派遣队到达了南非,开始对弗兰克的猎豹进行调查。
研究人员首先采集了15只猎豹的精液样本用作分析,却惊讶地发现它们的精子质量相当低,不仅数量很少,且还有高达70%的精子是畸形的。如果只有一只猎豹这样,那还可能只是生殖系统生病了而已;但现在竟然一个猎豹群都这样,那就得是基因出问题了——这现象非常反常。
于是,研究人员接着采集了50只猎豹的血液样本,将其运送至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并对基因组多样性做了检测,全程由研究所的遗传学家史蒂芬·奥布莱恩教授负责。
基因检测的结果同样令人震惊:50只猎豹的基因,在52个等位酶基因上竟然没有任何差异!这样的现象只会出现于近亲繁殖的情况。连奥布莱恩教授都觉得开了眼界了,对研究人员开玩笑式地说道:“你们实际上只采集了一只猎豹的血,然后分装到了50个试管里。对吧?”
难道猎豹的种群内部还真都是“亲戚”?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点,奥布莱恩教授亲自前往非洲,又对6只理论上不应该存在亲缘关系的猎豹进行了植皮实验。
正常情况下,来自不同个体的皮肤移植会产生排异反应,然而在这6只猎豹身上植入的皮肤却都能够自然生长,仿佛本来就属于它们身体的一部分——奥布莱恩教授渐渐明白了,猎豹种群可能经历了严重的“瓶颈效应”。也就是说,世界上现存的几乎所有猎豹,可能都是在千万年前从一个极小的种群中发展而来的近亲繁殖的产物!
早在大约25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猎豹,以及所有猫科动物的祖先之一——假猫,就已经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假猫逐渐演化出了不同的分支,其中就包括约400万年前的更新世初期,在欧洲出现的猎豹属的祖宗——巨猎豹。
巨猎豹在外形上和今天的猎豹已经非常相似,但体型却庞大得多。它的肩高可达91厘米,体长约为3米(包括尾巴在内),体重可达100公斤。
相比之下,今天的猎豹成年体肩高大约只有70-90厘米左右,体长约110-135厘米(不含尾巴长度),体重通常介于34-54公斤之间,比巨猎豹整整瘦小了一大圈。
与此同时,在非洲大陆上,现代猎豹也开始出现。后来,非洲的猎豹随时间推移四处迁徙,种群的足迹逐渐扩散到了欧亚大陆的各种不同区域,甚至还包括远古时期的中国。
相安无事的上百万年过去,非洲、欧洲、亚洲、北美洲……分散于世界各个区域的猎豹群体不断地繁衍生息着,数量愈加庞大。按理来说,如果猎豹就这样稳定地繁衍到今天,那么如今猎豹的基因应该是多样化的,不会像奥布莱恩教授的调查结果那样——仿佛是从一个极小的种群中近亲繁殖至今。
这样一来,答案就只有一个了: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全球的猎豹种群经历了一次致命的大灭绝,最终只有一小部分猎豹活了下来,并“苟延残喘”地相互交配、繁衍,直到今天。
在地球漫长的寿命中,由于行星轨道的细微变化、板块构造运动、太阳能量波动,以及大气成分变化等原因,会经历全球气候显著变冷,又显著回暖的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冰河期”、“间冰期”。
根据科学家推测,距今大约1万多年前,地球诞生至今的最后一次冰河期,即更新世晚期的第四纪冰河期,正处于结束之际。当时全球的气候可能经历了剧变,气温显著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使得全球各地的生态系统都发生了变化。
曾经活跃的动物可能因此难以繁育,最终灭绝;曾经茂盛的植物也可能因此枯萎,又导致相应生态链的动物因失去食物来源而灭亡,一环扣一环,造成了哺乳动物的大灭绝——和狼、熊等动物相比起来并不具有生存优势的猎豹,大概率也位列其中。
这个时期过后,猎豹的种群数量锐减到了极低的水平,甚至有科学家极端地认为当时全球范围内甚至只剩下了少数几只猎豹存活。猎豹大量的基因多样性因此而丢失,只能依靠着近亲繁殖延续种群的存续。
大多数情况下,经历了如此灭绝的种群很难继续延续下去。哪怕此种群的数量得以在漫长的时间中缓慢增加,也抵抗不过近亲繁殖带来的基因缺陷问题,例如容易患遗传病、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繁殖困难、幼崽死亡率高等,最终也只有覆灭的结局。
然而,猎豹却并未因此灭绝,反而坚强地适应了地球环境的变迁。甚至,根据一些动物学家的研究,猎豹在漫长的近亲繁殖的历史中,还反而逐渐降低了近亲衰退迹象,在野外环境中展现出了出色的繁殖能力。
不仅如此,猎豹甚至还能从命运的绝顶之灾中紧紧攥住一根希望的稻草,在本来极其不利于种群发展的近亲繁殖中获得得天独厚的优势——堪比跑车的速度。
猎豹从诞生之初便拥有更为修长而轻盈的身体,头部小巧、腹部凹陷,形成了流线型轮廓,有助于减少空气阻力,提高奔跑速度。而非常灵活的脊椎则可以帮助猎豹在奔跑过程中像弹簧一样弯曲和伸展,极大地增加其爆发力。
在所有猫科动物中,猎豹的腿相对于身长的比例最为优越,保证了其每一步奔跑都能迈得更远,可以在短时间内瞬时加速到很高的速度。猎豹的爪子不能像其他猫科动物一样伸缩,但可以使猎豹在奔跑时牢牢抓住地面,增加了其在高速奔跑时的稳定性。
而长期的近亲繁殖,无疑把这样善于奔跑的基因一次又一次地在猎豹种群中进行了强化。如果某只猎豹拥有特别优秀的基因组合,例如更强壮的心肺功能,那么由于种群数量的有限,这样的基因就可以通过近亲繁殖快速地传递给更多后代,最终让几乎整个种群的质量都得到飞跃。
同样地,更有效的捕猎技巧也会迅速在整个种群中流传开来。这样一来,猎豹在代际更迭中,不仅幸运地没有携带严重隐形致病基因,还发展出了越来越敏锐的视觉和嗅觉、越来越出彩的捕猎技巧、越来越适应高速奔跑的肢体肌肉。
可以说,猎豹是独得造物主“恩宠”的。对于其他任何动物来说,近亲繁殖都只会是一场灾难。
正如上文所说,近亲繁殖虽然没有给猎豹带来什么严重的遗传病,但确实带来了繁殖方面的问题。否则奥布莱恩教授也不会因为南非保护所的求援,而揭开猎豹基因之谜的真相。
由于本身在繁殖方面的困难,以及近年来全球变暖造成的极端气候灾难的影响,猎豹如今仍然处于严重的濒危状态,全球数量急剧下降,只剩下约7100只,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减少。
受人类活动以及环境变化的影响,如今的猎豹的活动区域,已经缩减至历史范围的大约9%,失去了接近九成的传统栖息地。尤其是亚洲猎豹,如今在伊朗已经只剩不到50只。
为了保护猎豹不遭灭绝,国际上已经采取了不少保护猎豹的措施,各种各样的联盟宣布达成公益合作,致力于共同改善猎豹的生存状况。然而,在工业化的车轮滚滚碾过之后,少部分的人所做的努力终究只是螳臂挡车、杯水车薪。
如果人类与大自然的相处方式没有发生根本上的变化,那么猎豹即使逃过了地球冰川本身的喘息,也逃不过人类“作死”造成的灭顶的终局。
至今,猎豹的生存状态仍然非常神秘,饶是经验丰富的动物学家也难收集到它们的准确信息,这给保护工作又带来了不少困难。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在遥远的未来,猎豹这群荒野中的“精灵”,能继续焕发生机,避免渡渡鸟覆辙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