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科学城:小白鼠与斑马鱼的奇妙世界

发表时间: 2020-01-08 08:39

来自百济神州的中国原创新药

抗癌新药新型强效BTK抑制剂,

在美国获批上市;


三生国健自主研发生产的

中国首个自研人源化抗CD25单克隆抗体,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出首张处方;


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

预充式融合蛋白注射液,

已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递交新药生产申请;


博芮健制药在研的

阿尔茨海默病创新药BrAD-R13,

获得美国FDA临床试验默示许可,

成为全球首个获批进入

临床试验的小分子TrkB受体激动剂,

拟用于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

上海市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里,

张江药谷有点“”,

各类原创新药的亮相速度不断“爆表”。

然而,在这背后有一支

默默无闻的科研团队,

几乎永远无缘闪亮的成果发布台,

却是各类新药研发

永远绕不过的重要一环。


他们就是来自

上海市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一群不仅要围着

各类生物医药科研转,

还要围着实验动物转的科研人员。

只要科研实验不停歇,

实验动物不休息,

他们办公室的灯光就不会熄灭。


不辞辛劳照顾“小伙伴”


上午9时,喂食一次;水温28摄氏度,PH值7……


虽然是周末,位于金科路3577号的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斑马鱼室里,身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依然按部就班准点做着记录,林金杏就是其中的一员。“上午9时,下午3时30分,每个鱼箱各喂一试管液体饵料。”操作完,她回身在记录本上,一丝不苟地记录下各项监测数据。这个工作看上去很简单,却事关实验动物的健康状态能否一直保持在高水平,这对于生物医药基础研究,药效机理和毒理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她坦言,“其实,鱼儿十天半个月不喂,它们也不会死,外人根本看不出来。但是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践行科学精神的就是日复一日的枯燥不变,严谨细致。


喂一试管液体饵料


“斑马鱼,作为一种优良的低等脊椎动物模式生物,优势众多。首先斑马鱼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终日与千余条斑马鱼为伴,林金杏并不觉得乏味,如数家珍谈起了“小伙伴们”:别看它们是无脊椎动物,但是和人类基因组的相似度超过87%。71%的人类基因可以在斑马鱼基因组上找到同源基因,因此可以利用斑马鱼为工具进行人类疾病的病理学研究……”


每次做实验前,科研人员都很尊重“小伙伴们”,严格遵守各项“动物福利”要求。只见,林金杏先在量杯中倒入二三十毫升麻醉药水,然后轻轻放入一条小拇指大小的斑马鱼。等到确认麻醉药效发挥后,才将斑马鱼放到电子显微镜下,认真开始相关实验。

而在中心的模式生物大楼里,用于药物毒理试验的小白鼠和基因工程研究的小黑鼠,也同样被科研人员“7*24”小时地精心照料着。一间间高等级清洁度的动物房,就像实验小鼠的“迷你医院”,实验小鼠在这里接受基因工程研究。而它们的医护人员,也就是实验动物研究人员,则终年忙碌着。


“实验动物从不逢年过节,吃喝拉撒也不分双休日,所以实验室里从来都是365日不间断的轮班制。如果碰上有科研实验,全体科研人员都得在岗,两三个周不休息是常事。“中心模式生物部部长沈如凌说。

饲养出符合高水准的实验动物,对于人类的疾病研究太重要了。实验动物就像一位位“无名英雄”,“代”人患肿瘤、白血病、糖尿病、肝炎等疑难杂症,或出现学习记忆能力改变、痛觉异常、药物成瘾等行为异常。


利用这些“小鼠病员”或者”斑马鱼志愿者“,科学家可以研究各类疾病的发病机制,研发各类新药或新疗法,完成各类药物毒副反应实验等。如今,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正在聚焦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三大重点领域,实验动物更要支撑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药物研发,以及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创业。


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主任范春告诉记者,新药研发进入临床前的所有实验,几乎都离不开实验动物。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年产约100万只实验小鼠,是支撑国内生物医药发展十分重要的实验动物市场“平衡器”。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实验动物研究中心除了围绕实验动物不断创新之外,也在积极寻求与人工智能、类脑研究等前沿领域的跨界融合发展。例如,张江科学城里,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发展优势明显,利用实验动物尝试“强强融合”的技术创新正在开展,一系列将AI+类脑的相关研究,正在这支“白加黑”持续努力的实验动物科研团队中悄然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