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风光无限,美景尽收眼底!

发表时间: 2021-05-02 14:32

紫霄岩,位于莆田市区北面约10公里的西天尾镇境内,海拔559米,西南连接九华山,东北紧连囊山,北临南少林寺。因其山体主要由火成岩成分构成,故山上石怪洞奇、姿态万千、惟妙惟肖,享誉“紫霄怪石”之美称,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沿着南少林路盘山而上,行至中段,再向东继续前行,眼前是一片遮天蔽日、但闻鸟儿鸣未见鸟儿影的绿荫。继续前行,路旁有一座供游客遮荫纳凉的亭子,一侧是一条用石块铺就、曲径通幽的林间小道,沿着石径拾阶而上,可直达紫霄寺。

迎福寺,俗称“紫霄寺”。前方的天台殿,建于明代,与祥云殿、迎福寺,均北靠悬崖峭壁,面向兴化大地,莆阳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确有莆田“风景这边独好”的慨叹!

步入金碧辉煌的天台殿,殿内供奉着玄天大帝及天罡、地煞等神像。东门处一块丈八尺多高的巨石,因其外形酷似一只昂首而立的雄狮,故称“狮子岩”。侧旁有一块状似花瓶的巨石,其上长着一棵百年榕树,这就是远近闻名的紫霄“石上榕”景点。但见其古干凌云,盘石而生,浓荫蔽日,根须婆娑,蔚为壮观。“石上榕”之下横亘着一块石头,好奇的游客拿着石头不停地敲击,其声响如鼓,故人称“石鼓”。“石鼓”附近还有一石,若用细石击打其不同部位会发出不同声响,故人称“琴石”,当地百姓则称其为“十音石”。西门外摆放着一只巨大石龟,守着石门。门楣石壁上摩刻着“高山仰止”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两侧分别镌刻着一副“岩前松挂千峰月,云外寺传午夜钟”的联句。

石门东侧两棵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古榕,因其枝干相连,亲密无间,百姓称其为“连理树”。不少青年男女慕名而来,或拍照留影,或烧香膜拜,共祈风雨同心、相爱到老、永不分离。

石门西侧是一座秀丽的小山峰,峰上林木茂盛,鸟啼嘤嘤,藤萝夹道,怪石嵯峨;峰下林立着一些诸如:顶天立地的罗汉石、端庄肃穆的观音石、形状逼真的马鞍石和风月无边的观日台等。两块大石壁矗立在眼前,仰天是一道天成的“一线天”,俯地是一条天然的大峡谷,这便是著名的“琉璃峡”。琉璃峡尽头是一个石洞,洞前有石船、石帆等怪石。

步入石门,迎面是一块表面光滑平坦的石壁,其上镌刻着明代江西学政、邑人俞钊题的紫霄岩诗:“昔日天外看飞雕,平步青云上紫霄。今日重来山更好,岁寒松柏展高标。”石壁后面则是一条杂草葳蕤的小溪,溪中清泉淙淙声如玉佩,流水潺潺响若瑶琴。上游在一落差处亘横着一石,形状如舟,流水激石,声如雷鸣,故名“雷轰石”。溪里生长着一种世所罕见、浑身赤色的小虾,神似熟虾。还有一种象已剪去尾部的小溪螺,观赏者无不称奇。溪上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小桥,这便是“天台桥”。站在桥上,顿感清风扑面,馨气满怀,心旷神怡。走过天台桥,分东西两条小路拾阶而上可直达紫霄寺。

紫霄寺是一座佛道两教相容并立的千年古刹。四周苍松翠柏、丹枫古樟、榕桐桂荔比比皆是,枇杷漫山成林,龙眼桃柚点缀,洞深壑幽,花艳草密,四季如春。相传,唐代名僧妙应禅师,曾长时间在岩上讲佛,紫霄寺曾叫“迎福寺”,后改名“延福院”,寺庙的建造结构至今仍保留着清代建筑风格。

紫霄寺有前后两座宝殿。前为大雄宝殿,内供奉三清佛、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是佛教诵经之地。后为祥云殿,内供奉玉皇至尊,是道教传道之所。院埕东西各辟一院门,东门为寺院正门,门额书题“迎福院”。前殿为悬山顶,面阔五间,门设六扇。匾额书题“山河在眼”,系现代名画家陈鹤所书。檐廊石柱上镌刻的对联均是清末民初重建时的原物,系围庄信士黄贻燕书题,分别为:“紫雾腾霄无双胜地,慈云覆石第一名山”和“慧日光临开福地,慈云高拥簇文星”。殿内石柱上镌刻着“面面皆山足下慈云垂地脉,头头是道眼前觉路即天台”的楹联,其上留有“围庄信官黄邦杰黄邦彦敬奉”署名。

大雄宝殿内供奉三尊如来佛祖,两侧分列十八尊罗汉雕像。殿内气宇轩昂,罗汉佛像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人物传神。令人叹惜的是原建筑物与佛像在文革期间被毁,现在供奉的佛像为上世纪80年代重建时再造的。大殿东厢奉祀寺院创始人妙应祖师,西厢供奉檀越主俞氏先祖俞钊、俞维屏、俞维宇塑像。东西廊庑为庖斋堂与西归堂,堂门题额为“取钵生莲”、“点石谈经”,均是清代同治年间重修时的原物。

穿过斋堂拾级而上,就到祥云殿。殿内供奉玉皇大帝及魁斗、文昌帝君等道教祖师神像。两殿之间隔着一个放生池,池内蓄水,因水有张力,游客、香客若在其上放硬币,能浮于水面。放生池东侧是一口水深三尺有余的“仙井”,水位常年保持一尺上下,具有“尽汲不涸,不汲不溢,大旱不竭,大雨不涨”和“不浑不浊”等特点。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的玉皇大帝诞辰日和五月十六的天地交泰日,殿内热闹非凡,信众香客从各地纷至沓来,殿中焚香弥漫,烟雾缭绕,通宵达旦。

据传,紫霄寺鼎盛时期僧人达千人之众,僧人开荒种地,种植白蜜枇杷,果硕味甘,品正价美,是寺院收入来源之一。寺前方的迎福院始建于唐代,明万历年间重建。寺前的岩石有宋、明时期名人蔡襄、周莹等人的题词。近代地质学家有“紫霄怪石甲天下”之评述。

出祥云殿西门,继续拾阶而上,迎面是一个石洞。洞顶是一块硕大的巨石,其上趴着一只朝下的石龟,与一条自上而下、翘首回望的石蛇相对,形成一幅“龟蛇锁仙洞”的生动绝景。洞顶刻着“紫霄岩”三个大字,洞穴宽敞明亮,内供无依祖师石像。石像之下有一泓清泉,雅称“玉壶池”。游客若持树枝点蘸池中泉水轻拂石像之脸,石像便会朝你微笑,神态自然,憨态可掬,妙趣横生。洞后则悬崖峭壁如嶂似屏。

临近峰顶有一巨大的天然石洞,俗称“太府厝”,掩映在一片苍松翠柏之间,洞内石壁藤引路,门窗云作扉,绿茵铺满地。太府厝东面的紫霄山绝顶处,竖立着一块面积约一百余平方米的平坦巨石,状似古时皇帝的帽子,称其为“皇帝帽”,又名“万岁石”。石上有一片映山红,每年盛开时节灿若云锦红胜火,是紫霄山风光别具特色的一个热门景点。

登上顶峰向四周回望,山青水秀,阳光明媚,无石不奇,诸如:仙人冢、美人石、三清石、观音石、石斗、暖日石、大府厝、仙巾帽、石镜屏、石鼓、石门、石船、石狮、石犬、石鸡、石象、石龟、石蛇等几十种天然怪石,各具姿态,神形毕肖,宛若一座天然盆景展览馆。

山上多处石刻,旧志里记有宋代苏舜钦、蔡襄等名人手迹,现多已风化辨认不清。据统计,山下至今仍存有河南林姓隋唐时代入莆始祖——林茂及子孙古墓达24处。

玉壶池中鲜活的红虾和石涧里的无尾钉螺,始终是游客们闲谈的焦点话题。紫霄岩上的红虾和无尾螺,至今仍然流传着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寺里有一小和尚,因年幼禁不住荤腥,偷偷地在煮虾与螺时,被老和尚发现,遂将其倒入石涧里,后来这些被煮红的虾和螺居然都复活。

这两种动物的怪象,吸引着游客们的无限兴趣,却也引起了生物学家的重视和地理工作者的兴趣。从古生物的角度来分析:紫霄山西部的九华山上,发现石隙里有蠔壳粘附着,这说明第三纪的兴化平原,还沉浸在海洋中。那时的紫霄山坡,尚属海岸地带或沿岸的岛屿部分,后来海平面逐渐下降,紫霄山石涧里的虾和螺,在逐渐淡化的地下水供应中生存下来,且依靠水中足够的食物、适宜的溫度和丰富的氧气等环境继续繁衍生殖并存活下来。虾和螺不断地改变自身的外表形态和颜色特征,渐渐地适应了变化了的环境,它们都是冰川前古生物的遗种,极为稀有。此种现象在我国江西的庐山和福州的鼓山同样存在。

站在紫霄岩上,远望莆阳大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绿野平畴的兴化平原,溪河交错的江南水乡。夏季,东南季风,徐徐吹来,树荫底下,凉风习习;冬季,北部山林,挡住寒潮,风和日暖,鸟语花香。

壶山兰水如此多娇,莆阳风物如此多杰,紫霄山石如此多姿,能不忆故乡?

(来源:莆田作家 作者:刘青华 编辑:黄斌)